没落与重生,马耳他医院骑士团的转型,旧组织如何适应现代社会

发布日期:2024-08-22 23:28    点击次数:200

医院骑士团窝囊地结束了在马耳他长达268年的统治,第三次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平庸的洪佩施固然没有如欧比松、利勒亚当或瓦莱特的雄才大略,但也不至于在两天内就放弃了瓦莱塔城。

如果他能提早准备、积极应战,及时剔除或安抚异己分子,并与英国舰队达成战略默契,法军是很难迅速攻克瓦莱塔的。事实上,拿破仑的主要目标是埃及,一旦在马耳他耽搁久了必会撤军,绝不会恋战。从纯军事角度分析,洪佩施面临的难度比之前三位大团长面临的低得多。

马耳他医院骑士团抗击奥斯曼土耳其入侵

但是在马耳他岛民和诸多骑士已经离心离德,“第五纵队”就在城内的情况下,洪佩施也回天乏术。况且骑士团这种还残留着中世纪基因的军事组织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早晚都逃脱不了没落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大势吧!

奥斯曼帝国风光不再,医院骑士团也已出局,但马耳他岛依然上演着大国博弈的好戏。这次,争夺该岛的是一对百年宿敌——英国和法兰西。

拿破仑尽管只在马耳他逗留了约一周时间,但他迅速颁布了一系列参考法国新政府的激进法案,将共和理念注入这座小岛。

首先,废除封建制度、推翻贵族阶级,全民平等,释放所有奴隶,就连一直备受歧视的犹太人也有权建设犹太教堂。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自然被取缔。

此外,增加教育覆盖范围,将基础教育延伸到乡村,一口气修了15座初级学校,教学内容当然是法语、法国文化和革命思想。看上去什么毛病也没有。

改革从长远看也许是历史进步,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彻底破坏马耳他的社会结构实在冒进,不仅得罪了贵族和特权阶级,就连普通老百姓也难以接受。

1798年9月2日,法国当局公开拍卖一座教堂的财物时引起激愤。随后,约10000名马耳他人拿起武器反抗“暴政”。拿破仑只留下的3000多名步兵和5个连的炮兵,根本不足以镇压起义,只得退回港区,依托瓦莱塔城固守。

现代瓦莱塔

马耳他民兵看上去人多,大部分却没有什么军事素养,领导人也不懂攻城术。他们从滨海塔楼和炮台上卸下不少火炮,却不知如何使用;他们将瓦莱塔围住,竟拿法军无可奈何。

双方一时陷入僵局。法国人凭借骑士团的精良要塞控制了港区,并希望靠着18个月的粮食储备,等拿破仑征服埃及后顺道解决城外这群乌合之众。马耳他人仅凭自己的力量毫无胜算,唯一的希望是英国。不怕英国人不来,但凡跟法国敌对的,英国就一定会支持。

不过在英军到来之前,马耳他人最害怕的就是法军离开城市、洗劫乡村,破坏全岛的经济基础,于是他们巧妙地利用要塞外业已存在的无数条石墙,建了一连串工事包围要塞,尽最大可能遏制法军出城。

这些断断续续、散落田间的石墙是缺乏耕地的马耳他特产。它们原本的作用是将所有可以耕种的土地分割成细碎的地块。马耳他人将其连为一体,控制了乡间小道、主干道和山谷,在一些关键地点设置营地、炮台和哨所。

这条呈半月形的防线从蒂格涅尔堡开始,逆时针延伸至港区西部陆地侧入口,与弗罗瑞安娜防线对峙,然后画了一条巨大的弧线向东直到海边的里卡索利堡前。

防线全长大约10千米,说起来是工事,同一箭之遥华丽的瓦莱塔城相比,丑得不行。然而难看归难看,有效性却不容置疑。这堵墙大约齐肩高,光脚的岛民早已习惯这些路障,可以灵敏地一跃而过,反之训练有素、习惯排成线列阵型战斗的法军却很难通过。

马耳他乡村地形

这些无处不在的石墙几乎贴着要塞缓斜坡,民兵时不时就能从墙后面瞄准要塞的法国哨兵,开枪后立即转移阵地。这种战术对法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威慑,法军不再轻易暴露在掩体外,更不用说列队走出要塞来一次乡村大扫荡了。

马耳他人还通过倾倒碎玻璃破坏了法军大部分出城道路。后来一位登岛参与封锁行动的英军将领托马斯·格雷厄姆(Thomas Graham)在一封信中写道:港口周围到处都是障碍物,敌人只有很少几条路可供他们出击,蒂格涅尔堡和马诺埃尔堡前面的道路非常狭窄且状况不佳,面向科托内拉防线和里卡索利堡的所有道路都被破坏或堵塞。从他的描述中,可以嗅出“人民战争”的味道。

僵持对双方而言都很痛苦。坚守的法军再也不可能坐等拿破仑归来。纳尔逊已将法国舰队尽数歼灭在尼罗河出海口,地中海制海权自然落入英国人之手。没有援军和补给,瓦莱塔城内的粮食迟早消耗殆尽。

马耳他人的日子也很难过。岛上的生产、生活资料难以自给,需要从岛外进口,而法国人可不会把好港口慷慨地给敌人使用。

9月底,一支结束尼罗河之战的英国分舰队抵达马耳他,向法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即投降。革命时代的法军那是相当的硬气,毫不犹豫便拒绝了,并且绅士派头十足地表示“法国军人很讨厌这样的语气”。该英国舰队虽有13艘战舰,但受损严重,给叛军留下1200支滑膛枪后就匆匆离开,赶到直布罗陀维修。

尼罗河口海战

好在马耳他人没等太久,由亚历山大·鲍尔(Alexander Ball)舰长率领的小型舰队很快正式加入封锁行动,在控制港区外海的同时,亦有约500名陆战队士兵登陆。这点兵力显然不能强攻要塞,但可以保证法军不敢出来,法国海军不能进去。

如果说围攻战是攻守双方激烈决斗的话,封锁战就是彼此拿着钝刀子相互割,场面既难看又无聊。1800年夏季,法军已经吃光了存粮,连瓦莱塔城内的阿猫阿狗和老鼠也上了他们的餐盘。整个马耳他岛疾病横行,粮食严重短缺。

法国战舰曾偷偷摸摸溜进来运输补给,可惜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当时名义上负责封锁战的是纳尔逊勋爵,他正在那不勒斯休养,同英国大使汉密尔顿的夫人打得火热。

从地中海全局分析,皇家海军的优势相当明显,马耳他的法军又跑不了,不管法国指挥官的嘴有多硬,空荡荡的胃迟早会使他们求饶。1800年9月4日,走投无路的法军终于打着白旗从要塞中出来,签署了投降协议。

历时2年又2天的围攻战没有发生火爆的战斗,没有英雄事迹,更没有血流成河。但法国人坚持了2年,就凭这一点也比医院骑士团要强得多。

英国在1800年将法国人赶出马耳他后,一开始其实并不打算吞并此岛。白厅的职业官僚和议员们都是精明的“商人”,做任何事情首先得评估投入产出比。

此处毫无经济价值,不仅不能搜刮财富,还得倒贴资金维持统治,殖民马耳他显然是笔亏损的买卖。然而,如果英国人只会算小账,也就不可能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军舰

此时,英国已经成为海上的超级强权,拥有一支医院骑士团所梦寐以求的强大舰队。它既是进攻力量,可以将英军投送到全球任何地方;同时也是防御的利器,只要控制海洋,任何敌人都难以登陆英伦三岛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所以,商业利益依靠皇家海军的保护,舰队需要良港的支援,没有直接产出的地方也可以为给英国带来收益。后来的英国首相威灵顿公爵曾在英国上院直言不讳地说:

马耳他是什么?它是一个要塞和一个海港,它是我们地中海舰队的巨大的海、陆军武器库,我们占有它,是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据点,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

意思就是,英国不指望从这里挣钱,而是将其看作纯粹的军事基地。马耳他岛无疑有诸多缺点,但它是地中海的关键枢纽,扼守着帝国通往“皇冠上的明珠”——印度的海上动脉;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苏伊士运河通航后,马耳他的地位益发重要。

在此之前,英国通往印度的海路有两条:一条需南下绕道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然后北上至印度,路途远,耗时长;另一条为地中海传统航线,抵达叙利亚海岸后穿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再通过波斯湾直抵印度。

这条路的缺点在于要途经奥斯曼帝国,很不可控,而且货物上船下船十分麻烦,成本高。苏伊士运河将地中海与红海连为一体后,大大缓解了英国的战略焦虑。只要控制住相对容易的埃及,凭借以马耳他为中心的地中海舰队保卫航线,从此直通印度如履平地。

马耳他岛优越地理位置

除了地理位置优越外,马耳他还拥有完备的要塞防御体系和港口设施,几乎可以直接拿来用作舰队基地——当然随着武器的进步,马耳他要塞也必然需要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

从纯商业角度看,马耳他也是便捷的货物集散地和可靠的检疫港。这座天赐良港完全符合英国的国家战略,岂有不占之理。

英国人刚在马耳他站稳脚跟,便马不停蹄检查全岛防御工事并分析研究。这是十分紧追的任务,当时除医院骑士团外(可以不予考虑),法国也宣称拥有马耳他主权(必须予以重视)。

事实上,直到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结束后,马耳他乃至英国本土面临的法军入侵威胁才算解除。有趣的是,英国军事工程师实地考察后发现,不需要对要塞大动干戈,现成的拿来用就行。这还得感谢医院骑士团,其防御体系相当严密,质量也顶呱呱。

而且,马耳他大港是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主基地,对崇尚进攻的皇家海军而言,利用灵活机动的强大舰队控制岛屿周边海域才是最好的防御手段,不会移动的要塞反而显得太过死板。基于这种战略思路,尽管在大港附近还有一些薄弱点需要完善,英国当局也只是对现有的防御工事修修补补。

1802年,英法两国签订了《亚眠条约》,双方同意有条件地将马耳他归还给骑士团。这大概是骑士们重新占有马耳他的最后机会。可惜,保守的英国和处于革命中的法国很快就图穷匕见,爆发全面战争,《亚眠条约》自然成为一纸空文。

失去制海权的拿破仑分别在1806年和1807年颁布了《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宣布法国及其治下的领土断绝与英国的一切贸易往来;任何船只,只要来自或开往英国本土、殖民地或占领地区,法国控制下的港口就可以将其没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陆封锁”。

拿破仑

拿破仑真是气魄不凡:我控制不了海洋,就封闭大陆的所有港口。英国海军再厉害,也得靠港口休整和补给。当欧洲各大港口封闭后,马耳他成了地中海商船前往英国的必经之地。可惜“陆权”还是比不过“海权”,“大陆封锁”终究失败,但使马耳他列岛的经济复苏。

1815年,法国皇帝兵败滑铁卢,第二次退位,轰轰烈烈的拿破仑战争终于以英国全胜而告终。至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因普鲁士和俄罗斯崛起而发生了几次局部战争外,整整一个世纪欧洲再无全面战争,西方人享受着科技进步的便利和资本主义的繁荣,进入黄金时期。

不过,大国的博弈丝毫没有放松,英国政府意识到了马耳他岛的战略重要性,遂宣布其为皇家殖民地。自此,马耳他进入英国统治时期。

医院骑士团没有了马耳他总部,遍布欧洲的分团还是存在的,组织尚未解散。自此,医院骑士团辗转各地,各种纷争从未间断。现在,主流意见认为继承医院骑士团正统衣钵的是马耳他主权骑士团(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其他信仰新教的组织则是医院骑士团的派生支系。

1834年,格里高利十六世(Pope Gregory XVI)在罗马为骑士团找了一幢建筑,名为“马耳他宫”,位于繁华的孔多蒂(Condotti)商业街,200米开外就是电影《罗马假日》中公主与记者吃冰淇淋的西班牙广场。

马耳他宫

现在每天有无数游客在那里购物、拍照、休憩,但恐怕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街边这幢不起眼的建筑。曾经叱咤风云,先后拥有罗德岛、马耳他岛整座岛屿的骑士团沦落至此,不仅令人感慨唏嘘。

事已至此,医院骑士团索性彻底放弃军事特征,重操旧业,以医疗慈善为己任,反而重获新生。如今,骑士团是具有独立主权的政治组织,拥有联合国永久观察员国身份,同100多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有自己的护照和邮票。其正式成员加上志愿者超过十万人。

2001年11月1日,骑士团与马耳他政府签订的协议正式生效,骑士团拥有部分圣安杰洛堡的象征性领土,享有受限制的治外法权。自骑士团离开马耳他203年后,它的旗帜再次在瓦莱塔城上空飘扬。

900多年前,医院骑士团在“守卫信仰,援助苦难”的誓言中成立,却不知不觉中演变成称霸一方的军事强权。在东征时代,它是进攻圣地的利矛;在退守地中海时期,它是抵御奥斯曼土耳其的坚盾。

现代医院骑士团

医院骑士团的军事功绩早已烟消云散,但他们建设的罗得城和马耳他要塞以及他们参与的可歌可泣的三次防守战,都是军事史上令人难忘的。骑士团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骑士团的武力曾令人赞叹折服,骑士团的要塞依然挺立!

发布于:天津市